哲学考研笔记分享西哲史(含现西)40【校订连载中】(哲学考研考哪几门)

哲学考研笔记分享西哲史(含现西)40【校订连载中】(哲学考研考哪几门)缩略图
2024年 7月 9日 0 Comments

主要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逻辑学[m].先刚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6.
(2)(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先刚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7.
(3)(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12.
(4)庄振华.黑格尔的历史观[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5.
(5)庄振华.《精神现象学》义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12.
(6)张汝伦.从黑格尔的康德批判看黑格尔哲学[j].哲学动态,2016.5.
(7)邓安庆.黑格尔哲学中几个概念和名言的含义勘定与阐释[j].云梦学刊,2019.4.
(8)俞吾金,汪行福,王凤才,林晖,徐英瑾.德国古典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

逻辑的普遍划分

1. 划分与概念相联系,划分包含在概念之内。概念在自身内已经被规定;划分以展开的方式表达出概念的这个规定性;划分意味着概念的原初分割或判断。判断活动本身是一种原初分割活动。
2. 规定性的两种来源:有的规定来自经验直观,是附加的;有的规定来自概念本身,是内在的。
3. 逻辑学是反心理主义的、超心理主义的;思有同一:逻辑把自己规定为一门关于纯粹思维的科学,以纯粹知识为自己的本原,不是拥有一个抽象的统一体,而是拥有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统一体,因为人们在这里认识到,首先,一个主观的、自为存在着的意识与一个存在着的、客观的意识之间的对立已经被克服,其次,存在是自在的纯粹概念本身,而纯粹概念是真正意义上的存在。就此而言,“存在”和“纯粹概念”是包含在逻辑性里面的两个环节。但人们现在已经认识到,二者是不可分割的,而不是像在意识里面一样,每一方也是自为地存在着的。只有当人们认识到,二者既是区分开的,同时又不是自为地存在着的,它们的统一体才不是一个抽象的、僵死的、静止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东西。
4. 完整的概念,有时是作为存在着的概念,即自在的、作为“实在性”或“存在”的概念;有时是作为概念的概念,即严格意义上的概念,即自为地存在着的概念。自在的概念出现在无机自然界中;而严格意义上的概念出现在思维着的人、具有知觉的动物和全部有机个体性那里,但还不是一个自觉的,或被认识到的概念。因此,以此区分,又按照通行的看法(尽管错误最多),可以划分出客观逻辑与主观逻辑。
5. “康德哲学构成了近代德国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而“流行的哲学思考并没有超越康德道德结论,即理性不可能认识到真正的内涵,因此绝对真理必须托付给信仰。”“康德哲学的结论在这种哲学思考里面成为一个直接的开端,至于康德为了得出这个结论而做出的先行论述,作为一种哲学认识活动,则是从一开始就被割掉了。”
6. 这里所谓的客观逻辑在某些方面相当于康德的先验逻辑。相较于普通逻辑,康德的先验逻辑有两大特点:(1)先验逻辑考察那些先天地与对象相关联的概念,因此,并未抽离客观认识的全部内容,换言之,它包含着某些规则,以指导我们纯粹地思维一个对象;(2)与此同时,先验逻辑考察我们不能归之于对象的那种认识的起源。
7. 作为康德主义者的费希特以自我规定对象,主张把自我的客观化看作意识的一个原初而必然的行动,而“自我”观念还未出现在这个原初行动之中。黑格尔认为,由于缺乏自我与对象的对立,原初行动不能称作是一种意识的活动,因为意识必然包含自我与对象的对立。(?)
8. 反心理主义:哲学的真实进步包含着一个必要的环节,即把思维的旨趣导向形式方面,去考察自我、严格意义上的意识(即一个主观知识与一个客体的抽象关联),以便通过这个方式逐渐认识到那种无限的形式,亦即概念。但是为了达到这种认识,还必须剥离那个有限的规定性,因为它使形式表现为自我、意识等等。形式一旦通过思维而达到其纯粹性,就会在自身之内规定自己,亦即给予自己以内容,而且这个内容是一种必然的东西,——即思维规定的体系。
9. 客观逻辑取代了形而上学,因为形而上学是通过思想建立起来的大厦;如果考察这门科学的塑造过程的最终形态,那么“客观逻辑首先直接取代了本体论”。ousia包括存在与本质。
10. “思维的规定构成了考察方式的本质性东西。”康德未经批判地使用诸纯粹思维形式,而设定了自在之物。而“客观逻辑就是这些形式的真正批判——这个批判不是按照先天性的抽象形式去考察它们与后天性东西的对立,而是按照它们的特殊内容考察它们自身。”
11. 主观逻辑是概念的逻辑。概念意味着本质已经扬弃了它与存在,或它的映像的关联,而成为一个主体。主观东西不是偶然随意的东西,不是完全隶属于意识的东西。在主观逻辑中,主观东西与客观对象的区分是不必要的,这个区分会在逻辑的自身展开中表明。
12. 逻辑分为客观逻辑与主观逻辑。客观逻辑包括存在的逻辑和本质的逻辑;主观逻辑包括概念的逻辑。

科学必须以什么作为开端

1. 近代人要么以独断论的方式设定一个客观的标准,要么以怀疑论的方式设定一个主观的标准,要么以信仰主义的方式放弃任何标准,放弃方法和逻辑。他们都忽略了“以什么作为开端”这个关乎事情本身的问题。
2. 早期的抽象思维首先关注的,仅仅是作为内容的本原,但通过持续的教化,他们被迫开始重视认识活动的行为举止,这样一来,主观行动也被理解为客观真理的本质环节,同时,产生了一个需要,即力图让方法与内容、形式与本原达成统一。因此,本原也应当是开端,那对思维而言是前提的东西,也应当是思维进程里的第一位东西。
3. 一切事情都同时包含直接性与间接性,包括逻辑的开端。这两个规定不可分割,它们的对立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
作为逻辑概念的有无并非相互规定,无论有无哪一方,都并非对方的前提,或基础,或原因(根基本身不是根基,正如开端本身不是开端,真正的“开端”概念立刻是对自己的扬弃)。作为科学开端的有无,不容许有更进一步的反思规定。有无间的过渡是直接的、完成抽象的,因而过渡不是关系,没有中间过程可言,无所谓前提、基础、原因,“关系”概念涉及对作为第三者的关系本身的规定,而有无还未建立起除无规定性之外的任何规定性。“关系”概念涉及以时空隐喻来考虑有无,关系将有无比视作是并列的,或非同时的,继而会取消过渡,取消变。过渡总是直接的已经过渡,这个过渡就是变。
与其说是在关系中,发现有无,不如说是在变中,发现有无,有直接就是作为无的有,无直接就是作为有的无。变作为有无间的关系,并非一个外来的中间物,而是二者的统一,是包含二者作为环节的统一体。(言说要求依次给出内容,如有→无→变,而作为整体的真理,则应有=变=无,在言说中,真理也不得不以依次出现的形式显现自身)
在“定在”章中,潜在地区分出了有与存在。
规定性≠有规定性的存在者,所以,不能以有规定性的存在者来规定规定性,也不能以规定性来规定规定性(因为同语反复),而只能以无规定性来规定规定性(斯宾诺莎:规定性即否定)。
“定在”(dasein),词源义指“位于某一地方的存在”,而黑格尔不以表象的方式来理解这个词。黑格尔认为,“定在”指,在一定转变中,与一个非存在结合的存在,即存在与非存在一起被纳入到一个单纯的统一体中。非存在被纳入到存在之中,就构成了规定性本身,而具体的整体在形式上仍是存在,或一个直接的东西。
界限是事物的界限,是内在的,既是对事物和它的他者的区分,又是对事物和它的他者的中介和联结,故界限是一种否定,是生产性的。亦即,规定性永远是事物本身的规定性。

自在、自为、自在自为

“自在”指某物在自身处存在,而不在别处存在。将“自在”与“存在”联系起来从巴门尼德开始,而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又加强了“自在”与“本质”的关联。黑格尔则以“自在”指称事物直接的、本质的、不与任何他物相关的存在状态,又可以称作是潜在的、抽象的、内在的。
“自为”则是对自身有了自觉的、自身抽象内涵展开了的现实/实现,因而超越了自身的限制,而在别处存在,是从别处回到自身的存在方式,与“意识”的存在方式相同,又被称作是有意识的、自觉的、无限的存在。
“自在自为”是事物历经从抽象到具体、从潜在到现实,最后达到的“绝对的”存在状态,是“实体的真理”。这种自在与自为的统一,就是总体性。其概念就是“精神”(geist),而“精神领域”就是“自由领域”。
事情本身:事情本身是意识自我实现的东西。

绝对(1.实在、现实和世界本身;2.上帝、精神;3.无条件)

在黑格尔和谢林那里,“绝对”指不为他者决定的、“自在和通过自己存在的东西”,即无条件者或无限者(这个概念同样受惠于斯宾诺莎的实体)。但不同于谢林的抽象的“绝对”,即无差异的绝对同一性,黑格尔的“绝对”是有差异的同一性,是世界内在的总体性结构,即“一”或“大全”。
黑格尔认为与有限对立的无限不是真正的无限,而是一种有条件的无限,因而不是真正的无限,而是一种恶的无限;真正的无限是既包涵有限,又包含与有限对立的无限,还包含两者间的对立的无限,这样的无限才是绝对的、无对的、真正的无限、真正的绝对、“一”或“大全”。因而,黑格尔的“绝对”不是抽象的绝对,而是具体的绝对,是具体的普遍性。此外,作为关系总体的“绝对”是一种形式规定性,而非某种超越物(若如此,便是前康德的了);作为一种可理解性的“绝对”在其自身展开中理解自身,从逻辑领域进展到自然领域与精神领域。

绝对理念

“绝对理念”是理论理念和实践理念的统一,是生命理念和认识理念的统一,是主观理念与客观理念的统一,就是理念的概念。这概念是以理念本身作为对象,在概念看来,理念就是客体。在这客体中,一切规定都汇集在一起了。因此,这种统一乃是绝对和全部的真理,自己思维着自身的理念,而且在这里甚至作为思维着的、作为逻辑的理念。绝对理念以自身为对象,相当于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的“不动的推动者”,思维着自己的思维。绝对理念是《逻辑学》的终点,也是整个逻辑体系的全部发展与运动。在严格意义上,绝对理念只具有以下内容,即一种形式规定——自己完成了的总体,即纯概念。一切其余的东西都是错误、朦胧、意见、趋向、任意和可消逝性;唯有绝对理念是有,是不消逝的生命,自知的真理并且是全部真理。绝对理念直观自身,在直观中外化为自然,因为直观着的理念就是自然。绝对理念决定让自己的特殊性环节外化,即外化为自然,来反映自身。这种创世说遭到了谢林、费尔巴哈和马克思的严厉批评。

精神、绝对精神

在词源上,精神(geist)源自于希腊文的nous(努斯)和pneuma(普纽玛)。在赫尔德和黑格尔之后,精神概念不再被理解作“圣灵”,而被理解作一种内在于人的意识之中又超个人的、在世界内的、历史的精神,具有古希腊逻格斯概念延续下来的客观意义。黑格尔对精神概念的运用,又受荷尔德林的诗的启发。在消极方面,精神是对一切自然的东西的否定;在积极方面,精神既是自身的把握者,又是被把握者。精神的一切活动仅在于把握自己,既作为意识的主体,又作为被意识的对象,而在自己解释自己中,把握自己。所以,绝对精神是一种现实的、以自我认识和展开为目的的活动过程,是事物的本质,是事物得以可能的条件。

历史哲学

在《历史哲学》中,黑格尔把历史分为(1)原始的历史;(2)反思的历史;(3)哲学的历史。其中,哲学的历史,即历史哲学,即对历史的“思想/理性”的考察。黑格尔通过精神与历史的关系来追问历史本身何以可能。因此,黑格尔把历史等同于世界历史,这样才能对历史进行概念式的把握。这种历史不是现成的、完成了的过程,而是使人摆脱有限性、质料性的、易变的世界,走向理念、绝对、上帝、理性的过程,是意义本身的生成过程。而世界历史就是精神的领域/舞台。世界历史的合理性进展就表现出“世界精神”的合理性进展。世界精神就是精神在世界中认识自身,并成为自身,使世界世界化,是决定着一切社会现象和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力量。最终,世界历史表现为“自由的概念”的自我认识与自我实现。

哲学就是哲学史

哲学史是理性自我认识的过程,哲学史上的每一种学说都是处于此过程的某一阶段,因此,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错误或谬误。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将哲学称作“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或“有关世界的思想”,哲学的任务就是思考世界和时代/历史。

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

康德完全承认上帝/绝对/无条件者在概念意义上的存在,但其实在/实存(existence)则是得不到证明的,即不能被经验到的。这就造成了概念与实在之间的鸿沟,传统哲学的本原在康德那里失效了,这导致康德哲学成为了一种无本原的、无根基的哲学。青年谢林曾写信给黑格尔说:“康德给出了结果,但缺乏的是前提。但是没有前提谁又能理解结果呢?”莱茵霍尔德率先发现了康德哲学缺乏基础的问题,这点启发了费希特、谢林与黑格尔,但莱茵霍尔德却以笛卡尔主义式地把“表象”作为了康德哲学的基础,这点被后来者们扬弃了。
黑格尔认为,虽然二元对立与分裂在任何文化中都会出现,是一切文化的必然现象,但却构成了他那个时代的文化教养,是那个时代结构状态不自由的、给定的方面。这些二元对立表现为主体与客体、精神与物质、灵魂与身体、信仰与理智、自由与必然等等形式的分裂。而黑格尔认为,“二元分裂是哲学需要之源”。在黑格尔看来,康德哲学将二元分裂表现到了极致,因而彻底克服并超越康德哲学就意味着哲学根本问题的解决。因而,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就是围绕着对二元论的批判而展开的。
黑格尔认为康德哲学的原则是主观主义与形式主义,这是其二元论的必然结果。康德区分现象与物自体,认为人只能认识现象,而不能认识物自体,至多只能思维物自体。而关于现象,我们可以有先验知识与经验知识,一切知识都以人的主观性为前提。因此,现象也就是主观性的,而哲学的(部分)任务就在于阐明现象知识的形式条件。
经验主义、主观主义、心理主义批判
一方面,黑格尔把康德哲学称作“批判的观念论”,以肯定康德对观念论的开启与转向,即指“实在”/世界不是直接给予我们的,而必须经过精神的中介。另一方面,黑格尔又把康德哲学称作“主观观念论”,原因在于在康德的认识论中,认识的形式就是能思之我(知性与理性),而认识的质料就是感觉之我(感性)。因此,黑格尔认为,康德把知性与理性看作人的主观能力,把知识局限于知性,知性总是就事论事,孤立地考察对象,无法像辨证思维那样在事物的本质关系中思考它们,也就无法像“绝对观念论”那样把握到全体的真理,即绝对的客观性,无法达到绝对知识。(康德的一个未经论证的预设是:我们的思想造成的东西、施加的影响,不可能合于事情本身、世界本身)
黑格尔认为,把哲学限于研究人的有限知性,就是经验主义,因此把康德的批判哲学也看作是经验主义(黑格尔不仅以“知识的来源”,还以“是否以全体为目标”视作分别经验主义的标准)。但黑格尔同样承认康德以先天综合判断的思想、直观与概念相即不离的思想、想象力与图式、反思判断力的思想等扬弃了有限的经验主义,而向绝对同一性出发。然而,康德的这些同一性思想,归根结底又只是主观的自我意识的绝对的、原始的同一性,因此康德仍是经验主义的、甚至心理主义的(物自体、范畴等概念的绝对抽象性,被看作心理学的建构)。但是,黑格尔同样承认康德在观念论意义上对哲学的重大贡献,即将一切存在/实在都归入自我意识,尽管这种自我意识仍是个人的意识,仍是与自在存在分离的、对立的,而黑格尔的“自我意识”概念则是全体的本质特性,即“精神”。
形式主义、独断论批判
康德的知性就事论事,固执己见,尽管直观概念相即不离,却不能由此发展出一种特殊的普遍的理论;由于康德哲学没有真正的形而上学对象,所以理性对知识只有调节性、范导性,却没有建构性、构成性,但是理性却“应当”具有内容,具有建构性。这导致了理性的实践运用的形式主义,本该是具体的实践活动,由于其立法理性的空洞,而变得抽象、空洞。同样,实践理性需要证明的自由意志也是空洞的。
关于二律背反

哲学考研笔记分享西哲史(含现西)40【校订连载中】(哲学考研考哪几门)插图
黑格尔高度评价康德的二律背反,认为二律背反揭示了辩证法,将辩证法看作是理性的必然行动。但康德对理性的主观理解,导致了辩证法只是人的主观错误,在先验方法论中,是需要予以警惕与避免的。此外,康德认识到的必然矛盾也过少了,只有四种,忽视了矛盾的普遍性。
关于《判断力批判》中的反思判断力、“美”、“内在目的性”
黑格尔高度评价康德的反思判断力思想,认为康德的反思判断力是一种普遍的特殊的理论,具有将自由概念与自然概念统一的潜力。但是,康德并没有实现这种潜能,而是将反思判断力理解作知性的能力,而非理性的能力,并且仅局限于审美领域,而非知识领域,实则是一切领域,是事物的本质结构。
同反思判断力如出一辙,康德的“美”的概念也错失了实现感性-超感性的同一,以及自由-自然的同一,而仅限于无内容的纯粹形式。
黑格尔把康德的“内在目的性”解读作“直观的理智”,即理智直观,认为这是康德哲学具有思辨高度的地方,即思辨/辩证理性,将对立双方看作一个更高的统一体的两个面向,并指出它们的同一性。黑格尔认为,先验想象力就是理智直观。
关于认识能力的批判
在《小逻辑》中,黑格尔肯定康德所要求的在认识之前,先对认识能力本身、知识的基础进行考察,但是黑格尔进一步要求,“在认识过程中”将思维形式的活动与对思维形式的批判结合起来,必须对思维形式的本质及其整个发展加以考察。思维形式既是考察对象,又是对象自身的活动。这种辩证法的要求,已经超出了康德哲学。而从康德哲学的目的出发,即就康德为理性而通过理性来考察理性的立场来说,考察的对象、手段、目的都是理性的情况下,康德哲学的要求,即对纯粹理性的批判,也是能得到一定辩护的。
(狄尔泰同样承认应先行对知识基础进行考察,但他同样反对康德非历史的形式主义的普遍主义,狄尔泰认为,康德看不到知识本身的历史性,而把某一阶段的知识形态作为知识的本然状态,这是非批判、非历史的。而狄尔泰认为,知识的前提不是理性,而是生命,哲学应该从更广泛的学科中,去考察知识的基础,包括心理学、思想史、生命哲学和文化哲学,而不应像康德一样仅停留于逻辑学、数学与物理学。)
关于知性与理性的区分
黑格尔肯定康德对知性与理性的区分,但不认同康德对理性,以及与之相关的无限的理解,康德把理性的功能理解作超越知性中的有限的、有条件者,由于康德把有限者与无限者绝对分离,所以康德的“无限”只是一个抽象。而黑格尔认为“超越有限”并非“无限”的真正意义,黑格尔“无限”应是“包含有限并扬弃有限于自身之内”的、具体的“无限”,即绝对、上帝。
关于上帝
尽管康德反对上帝存在论证明,但是,康德所理解的上帝仍是传统神学理解的那个超验的、作为宇宙本原的上帝。而黑格尔则把上帝理解作一个哲学概念,即存在本身,是对一切辩证对立的综合,包括对自然与自由的对立的综合。而康德的上帝概念却不能统一自然与自由,而仅仅是一个抽象、公设、信仰,一个主观设定。康德想以“至善”来统一自然与自由,但是,“至善”在黑格尔看来只是康德上帝概念的一个同义词,德性是一种绝对抽象,而幸福只是作为个体的感性自我的直接现实性,不具有普遍的客观实在性。康德认为“存在不是一个实在的谓词”,所以他不能理解“上帝存在,具有现实性与存在”(?)

西哲:
论述
黑格尔对康德二律背反思想的批判、继承与发展
黑格尔对康德二律背反思想的批判、继承与发展
试论黑格尔辩证的否定论
黑格尔对康德二律背反的继承与发展
黑格尔《逻辑学》中思想对客观性的三种态度
“真理只是作为体系……实体即主体”说明出处、作者含义及评价
《精神现象学》中“自我意识”阶段包括哪些环节,并论述其中的怀疑主义环节
“辩证”一词在康黑处分别具有消极与积极的含义,分别阐述之,并在讨论中结合对于康黑相关哲学文本的分析来展示二人“辩证法”的具体案例
黑格尔主奴关系及后续的发展
结合费希特的知识学三原理,谈谈德古哲学对于自我的理论
《精神现象学》前言导言中的教化思想(文化哲学)

简答
简述黑格尔的真理观
黑格尔的真理观
简要阐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的基本主张
康德如何阐述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黑格尔对思有关系作出何种修正及发展?
客观精神

名词解释
反思
绝对理念
感觉确定性
主奴关系

哲综:
论述
思维与存在同一
比较黑格尔绝对精神与笛卡儿我思故我在
黑格尔的浪漫型艺术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康德与黑格尔的伦理学比较

简答
黑格尔哲学体系主要框架
黑格尔对道德和伦理的区分及其意义
名词解释
主奴关系
绝对精神
主奴关系
黑格尔的精神哲学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