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那些不为人知的弃考原因…来自哈尔滨 考研-微博(这几篇文章)
??十一月已经到了考研后期冲刺阶段,现阶段应该去重新回顾一些重点论文和热点前沿知识点了,可是论文这么多要从哪里开始呢。大家可以着重去翻阅四大刊、几位学术领头人以及院校重点导师的重点论文。同时,现阶段看论文也应当注意方法,不必在细枝末节过于浪费时间,重点老师们都在关注的内容,关注院校导师关注的重点,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
“如果能重来,我要背彭兰”。彭兰老师的《网络传播概论》是每一个新传考研人的必读书目,甚至可称之为“答案之书”。同时彭兰老师每年在论文方面对新媒体领域内的探讨也至关重要,彭兰老师的文章涉及到的话题往往是近几年考研知识点的“重灾区”,而且老师的语言平实易懂、案例丰富、框架清晰、小标题精炼,对考研具有非常大的参考性。
?
本文精选了彭兰老师论文中的五大重要考点“人机传播、元宇宙、数字时代的新闻生态、信息病毒、媒介化”进行梳理,这五个内容在往届考试中多所院校都有涉及,也是学界的讨论热点,值得每位考研人关注。内容已经 大家整理好啦,重点是要学习老师的论述逻辑与观点哦~
?
一《人机传播与交流的未来》?
?
内容梳理?
?
食用指南?
人和机器的关系一直是这个时代一个重要的既共生又矛盾的关系,也是学界和业界关注的重点话题,人机传播是技术发展之下的一种必然趋势,技术有其必然优势,但是在交流中是否会产生障碍,从而影响到交流的有效达成?人机传播是否能够代替人际传播?彭兰老师在这篇论文中给出了答案。
?
第一部分“为什么人类需要人机传播”可以看做是对“机器传播”优势的总结,主要是从技术对人类传播中对场景性、补偿性、可控性、定向性、投射性、治疗性的需求展开的。这部分的内容可以作为我们回答人机传播甚至是某种新技术的优点的切入点。
?
第二部分“人机传播能否达成有效交流”这可以看做是对人机传播过程中一些缺陷的反思,也可以作为我们回答人机传播的问题所在这类题目的切入点。第三问则是进行了一个升华提问“人机传播可以替代人际传播吗”,这部分可以单独成为一个观点性考题,也可以作为关于人机传播类题目的结尾升华总结。
?
观点总结?
虽然今天人机传播还不普遍,但我们可以推论,人之所以需要人机传播,主要基于场景性、补偿性、可控性、定向性、投射性、治疗性等交流的需要。今天智能机器的“智商”在不断提高,在与人的信息交互方面障碍越来越少,但这只是人机传播的基础,而在“情商”与“可信商”方面还面临很多挑战,这两者的提高取决于机器对交流中各种要素的理解与应用,特别是对话情境、情感表达与互动、风格个性、经历共享、身体表现与互动等,而在某些交流要素方面,机器可能永远都无法做到像人一样,这也决定了人机传播与人际传播之间会始终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从人的本性来看,一些时候人们更愿意选择可以控制的人机传播,而逃避成本更高、难以把控的人际传播。但人机传播并不能满足人们的一切需要,人际传播的一些功能,是人机传播无法替代的。人机传播未来会向什么方向发展,不仅取决于技术如何提升机器与人的交流能力,也取决于人如何认识自身,以及人与机器的关系。?
?
考题预测?
1、人机传播的优点/必要性?
2、人机传播交流缺陷/未来突破
3、人机传播是否能代替人际传播?
?
语料积累?
今天,如美国学者海勒所说,机器和人类共同成为一个二元体系使得他们成为彼此的衡量尺 度人机传播可以 助我们认识人与机器的差异,认识“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认识在哪些方面机器可以向人靠拢,而在哪些方面人与机器应该始终保持界线。我们更需要随时警觉一种风险:看似在不断驯化机器的人机传播,最终却使人成为机器的奴隶。(适用于“人和机器关系”类题目的结尾进行辩证性反思)
?
二《虚实混融:元宇宙中的空间与身体》?
?
内容梳理?
?
食用指南?
元宇宙是从去年开始大火的一个重要概念,去年就有很多院校对元宇宙的只是进行了考察,但大多仅局限于名词解释或者对元宇宙简单的看法,经过一年的发展,元宇宙在学界和业界也更为成熟。这篇论文主要探讨的是元宇宙中的“空间”与“身体”,属于考察较深的知识点,空间性与具身性这两个概念也是学界的热点前沿,因此喜欢考热点和前沿知识的院校考生,一定要读一下这篇论文。这篇文章除了对我们的思路有所启发,彭兰老师用到的框架也值得我们学习,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其实都是采用“过程流程”框架来搭建的,例如在讨论空间性问题时,首先是虚拟空间的兴起,紧接着是虚拟空间对现实空间的意义继承(抽象),再次是社会场景的搭建(具体),最后就是对赛博空间的再认识。大家在遇到不会写的题目的时候,也可以从这个事件/概念的发展过程着手,找到每个环节中的切入点。
?
观点总结?
空间的一种意义,是它所创造的文化,它也是空间蕴含的权力关系、符号体系、感官体验等的综合体现,但城市空间的文化是难以直接孪生的,城市的文化也将在孪生空间中被重建。现实空间虽然可以被孪生化,现实空间的场景要由虚拟空间中用户的活动共同构筑,人们成为彼此的场景或背景,如同现实空间。元宇宙方向下现实空间的变化,不仅仅在于它的数字孪生化,虚拟信息对现实空间的补充、增强,也是一个重要方向。?
?
现实身体在虚拟空间中的体验得以增强,但沉浸式体验也可能成为元宇宙的“黑洞”;赛博格化的身体会进一步嵌入信息网络中,甚至形成“身联网”,但身体也可能因此进一步被“物化”。在元宇宙技术下,即使在虚拟空间中活动的身体,也会参与到认知的构建中。当身体借助可穿戴设备进入到虚拟空间时,肉身在虚拟空间也有了感知、运动、控制等作用,但这时的身体进入,不只是肉身的进入,更是身体承载的意义的全面进入。
?
考题预测?
1、请你谈一谈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关系。?
2、请你谈一谈元宇宙中的身体问题。
3、虚拟空间中的身体是如何存在的?
?
概念积累?
数字孪生:数字孪生是充分利用物理模型、传感器更新、运行历史等数据,集成多学科、多物理量、多尺度、多概率的仿真过程,在虚拟空间中完成映射,从而反映相对应的实体装备的全生命周期过程。数字孪生是一种超越现实的概念,可以被视为一个或多个重要的、彼此依赖的装备系统的数字映射系统。?
?
赛博空间:赛博空间这个词起源于加拿大小说家威廉吉布森的《神经漫游者》一书,指一个可以存储人类意识,不受时间空间约束的空间形态;该空间由信息组成,具备操控信息能力的人在赛博空间对巨大的权力。在现代信息技术领域,赛博空间是指由计算机、数字化通讯技术和互联网等所创造的与真实现实空间不同的网络空间或虚拟空间。
?
脱域:“脱域”一词源于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的《现代性的后果》,指的是“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关联中,从通过对不确定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这种“时空脱离式”的脱域不仅是社会交往现实的缺失,也指个人与其原有的社会关系从以往生活场景中脱离开,在新的场域中建立新的身份与社会关系,吉登斯认为“脱域”是现代性不断发展而成的复杂过程,同时也构成现代性发展的动力。
?
三《数字时代新闻生态的“破壁”与重构》?
?
内容梳理?
?
?
逻辑梳理:新闻生产流程与宏中微框架的整合(底层变革-生产主体-新闻生产-新闻分发-新闻价值-传播渠道)
?
食用指南这篇文章其实就是在讲我们经常看到的一种题:技术对新闻的影响。这类题每年都会有院校考察,这篇文章刚好能够为我们提供合适的答题框架、准确的要点切入和丰富的语言案例。提到新闻生态,这个词是较大的概念,因此在答题时候如果遇到这类词,一定不可以仅仅局限于对围观的新闻生产流程变化的论述。本文就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角度框架,新闻生产和新闻分发这两个部分属于微观的新闻生产流程中内容,生产主体和新
闻定义与价值属于中观的新闻理念价值方面的阐述,底层变革和传播渠道则属于宏观方面的媒介融合(当然,宏中微只是思考角度,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归类,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习惯进行归类)。?
?
观点总结?
数字技术为新闻业带来了从信息生产可供性、社交可供性和移动可供性三方面改变,社会化媒体实践在提高社交可供性的同时,使新闻生产的过程变得开放,给信息生产的可供性带来深刻影响。社会化媒体应用的发达,也使得社交网络成为重要的新闻传播渠道,社交可供性在很大程度上转化为信息生产可供性。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则使移动可供性不断提高,用户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成为可能,这也意味着人们信息消费的时空变得个性化、碎片化。
?
数字技术带来的新闻生产门槛的降低,以及社会化媒体构建的生产平台,形成了全民参与、万众皆媒的景观。在未来新闻生产系统的各个环节,参与主体将不仅是人,“万物皆媒”将带来数据采集与加工的自动化。多元主体下的新闻生产也具有分布式、碎片化、进行时式的特点。
?
社交化传播是海量信息的过滤机制,在智能化技术被应用到新闻领域后,算法分发成为一种重要的内容分发方式,社交分发和算法分发也会产生互动。在全新的生产与传播模式下,“新闻”的含义及其价值坐标也在发生漂移,商业化平台逐渐成为用户获取新闻内容的重要渠道,重构了新闻的传播渠道。
?
考题预测?
1、请你谈谈数字时代新闻业态的破壁与重构。?
2、请你谈谈新媒体技术对新闻业的影响
3、请你谈谈新媒体技术对新闻生产的影响
?
小标题积累?
这篇文章的小标题形式非常值得我们进行学习,首先整体来看所有的小标题对仗工整,均采用了“要点总结:角度”这样的形式,其次在语言运用上“价值坐标游移”、“可供性增强”、“万众皆媒”这类词汇表达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在遇到同类的题目的时候,可以把类似表达运用上去,增加专业性和文学性。
?
四《“信息病毒”的群体免疫研究》?
?
内容梳理?
?
食用指南?
信息病毒和信息疫情属于随新冠疫情的发展而来的新概念,近两年也成为考试的热点,多集中于名词解释和论述题两种题型,多考察其成因、影响、治理措施等内容,需要考生对其进行小小的专题整理。这篇文章讲信息病毒与社交媒体结合起来,对信息病毒在社交媒体的出传播进行了原因式的探讨,主要分析了个体局限、传播环境局限以及群体层面的影响,第一部分原因分析要进行好好研读,考试要注意结合题目灵活化用,不要照搬照抄。第二部分主要在说理性价值的培养,这一部分可做粗略阅读。第三部分属于治理措施,主要是采用了主体法,而且主体的涉及较为全面,论述也较为专业,这一部分建议大家认真整理,甚至可以稍加背诵。
?
观点总结?
传染动力、个体免疫力获得以及传播模式与路径,是我们认识与对抗信息病毒的三个重要方面。从“传染”动力学角度看,社交媒体促成信息病毒传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作为“人媒”的个体的局限、社交环境中专业性“浓度”的不足、群体互动的影响以及群体分化的影响。从个体免疫力角度看,公众的理性建设尤为关键,特别是理性思维与能力的培养、价值理性的倡导、交往理性与公共理性建设以及新技术理性倡导等。从传播模式来看,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是以平台为枢纽,以个体节点连接形成的人际网络及群体为传播渠道。因此,部分节点率先免疫减少传播路径,群体协同识别、阻隔信息病毒,以及通过平台机制与技术来抑制社区传播这三个阻拦路径非常重要。
?
考题预测?
1、信息病毒/信息疫情(名词解释)
2、社交媒体为什么会促成信息病毒的滋生与传播?
3、请你谈谈信息病毒的成因及治理。
?
语料积累?
1、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价值观日趋多元化,价值观的选择与表达成为个体权利的一种表现,而网络进一步推动了观念的碎片化。当人们不再被单一的价值体系所统领,各种公共空间中的意见冲突也会明显,冲突过程中的非理性表达也会加剧。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结构出现了阶层分化、固化的趋向。新媒体的应用,并没有改变这种趋向,甚至用新的方式带来新的社会分化。?
?
2、传统媒体本应是社交媒体环境中最专业的内容生产力量,但在“流量焦虑”之下,少数媒体的专业意识也变得淡薄,对于内容的把关意识和能力下降,他们不仅没有成为医治信息病毒的“医生”,有时候反而成为信息病毒的感染者和传播者。
?
五《视频会议应用与工作的“媒介化”》?
?
内容梳理?
?
食用指南?
当今社会是一个被媒介包裹的社会,媒介早已不再是我们交流和传达信息的方式,媒介对我们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改变体现在方方面面,媒介化也成为一个重要的热点考点。彭兰老师这篇文章以视频会议的角度去谈论工作的媒介化变化,从场景到个体,再到交流过程和仪式感,最后谈到了劳动方面由媒介化带来的变化,这篇文章, 我们非常详细梳理了在视频会议中,媒介化是怎样实现的,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能够对媒介化在工作方面的影响有较深的认识,从而举一反三到媒介化对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
观点总结?
视频会议应用,使得工作场景的边界被打破,场景界限的模糊,常常也意味着人的角色的模糊。前后台边界的模糊,也是私人场景与公共场景的边界的模糊,这种界限模糊可能会导致人们不愿意泄露的隐私外泄,甚至产生不可控制的后果。对于个体来说,人们的工作行为变成一种基于屏幕的表演,这种表演时时受到来自他人和自我的审视,与此同时,人们在交流中获得的来自他人的反馈却可能减少。虽然相比大众传播,视频会议的接收者范围更为确定,但是,由于接收者场景的多样性,不可预见性仍然存在,技术模式的局限以及跨时空障碍,也使对话难以有效展开,“对空言说”的困境依然凸显。视频会议系统支持下的会议,削弱了仪式感和社交感,但也会在去中心化、去等级化、去社交化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可以使人们更多专注于会议内容。屏幕上的劳动也是一种数字劳动,视频会议使得人们的劳动变成了多线程与永远在线的状态,劳动强度在无形中加大,组织或行业的内卷现象也可能进一步加剧。
?
考题预测?
1、请谈谈你对媒介化的理解?
2、请谈谈疫情之下,线上学习和工作等形式可能会产生的问题
3、请谈谈媒介化带来的影响
?
语料积累?
1、视频会议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在改变着工作场景,影响着工作中的信息流动,以及人与人的交流,也使得人们的工作行为变成一种基于媒介的表演,这种表演也时时受到来自他人或自我的审视,与此同时,人们获得的来自他人的反馈却是被削弱的,某些场景下的仪式感和社交感也被削弱。视频会议以及其他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使得屏幕上的劳动也变成了多线程与永远在线的状态,使各种不同类型的劳动者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数字劳动者”,内卷现象也可能因此加剧。?
?
2、社会学者项飙将“内卷”界定为一种“不断抽打自己的陀螺式的死循环”。在缺乏创新和对外突破可能的环境中,人们往往只能在内部通过不断的劳动来增加自己的存在感,并且这种劳动需要“被看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