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双姐押题预测来做题啦乖乖们但凡辛苦…来自考研政治双姐-微博(双姐押题班)
|==
??? 法兰克福学派的出现并非偶然。1923年2月3日,社会研究所在法兰克福市成立,与德国法兰克福大学保持密切联系(《法兰克福学派内外:知识分子与大众文化》赵勇)。当时,西方世界正经历着包括德国“十一月革命”在内的无产阶级革命与数量繁多的工人阶级运动,第三国际成立,开始指导更多共产主义运动。1923年,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出版,一是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做出了有效补充,二是成为法兰克福学派学者们理解社会现实与革命根源的重要思想来源。现如今众人普遍认识的法兰克福学派是从1931年后,霍克海默成为社会研究所所长后,参与研究所工作的一批学者及其思想所组成的,包括阿多诺、本雅明、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其中,霍克海默、阿多诺、哈贝马斯都曾在1931年、1958年、1969年分别担任过社会研究所所长。
??? 1930年,霍克海默创办了《社会研究杂志》,并使其成为法兰克福学派重要的理论思想聚集地。其中,霍克海默详细阐述了学派研究重心为“构建批判理论”,即从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的视角中出发,去探讨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里作为人的生存与活动状态,人与他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如何被扭曲、被异化的。可见,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继承学派之一,法兰克福学派所搭建起的“批判理论”具有较强的社会颠覆与革命意识。人类在目前已经进入到一种“新的野蛮状态”,如同阿多诺在《一个欧洲学者的美国的学术经历》中说明的那样,只有通过对现存秩序的反驳、批判,才有可能将其改造为一个合理社会。
??? 要理解法兰克福学派,就必须理解它所强调的「批判理论」,就必须清晰地明白,之所以霍克海默、阿多诺等学者对传统理论——那套被行政管理研究收编的经验实证体系——嗤之以鼻,就是因为他们认为当下的社会是充满着剥削、不公、贫困化的、走向理性启蒙反面的体系,社会学者的目的从来都不是维护它的存在,而是通过思想改造与革命颠覆,创造新的现实、新的更加公平、没有剥削与劳动异化的社会。如果说法兰克福学派希望通过教育、思想启蒙创造出来的公众是具有批判态度与批判能力、批判思维的知识分子个体,那么美国主流的经验研究范式在他们看来就是制造盲目的、服从的、懒惰的、麻木的受众的工具。
??? 1937年,阿多诺受霍克海默邀请前往纽约,后与拉扎斯菲尔德一同负责普林斯顿广播研究项目。直至1941年阿多诺离开,只留具有较强批判性《论流行音乐》等几篇论文便不了了之。在《一个欧洲学者的美国的学术经历》中,阿多诺提起那段时间对于纽约的印象,直言在美国的公众已经被标准化的、消费化的、精心计算出来的伪个性的大众产品所改变,变成了可操纵的,并且不会再产生任何自发经验意识的对象。阿多诺与拉扎斯菲尔德在普林斯顿广播研究中的合作,也始终被当做是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分野的典型案例。
??? 1969年,“五月风暴”掀起了左派文化运动的浪潮。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书籍成为巴黎大学学生头脑中的重要思想武器。这些观点与写在街道上的“生活在别处”的兰波诗句不同,它们更犀利、更具有批判的敏感性。
?? 如今,法兰克福学派已经历百年之久,但它的学术代表人物已寥寥无几。学派在衰弱,但其学者的思想仍然历久弥新,在社会学、文学、文艺学、美学、音乐研究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要了解一个学派,首先是学派的成立背景(以上推文内容可供参考),其次是学派的理
论来源与核心观点,最后再将视野缩小,落脚在学派代表人物及其理论内容上。
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的人道主义、异化理论、社会主义学说、人类解放与商品拜物教、剩余价值理论,以及经过卢卡奇翻译和改写的物化理论和阶级意识学说,成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思想武器。
2.黑格尔主义:(1)理性:理性是超越单纯现象把握深层现实的能力;(2)辩证法: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本雅明“定格的辩证法”;(3)否定性:马尔库塞“否定性的力量”(《理性与革命》)
3.弗洛伊德主义:通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阿多诺认为法西斯主义的宣传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就是煽动者能把“原始的力比多能量保持在一个无意识的水平上,并将它以合适的政治目的形式展示出来”;弗洛姆认为施虐-受虐狂性格是极权主义性格的主要特征,其又是法西斯主义的温床。
2.相比于科学的、量化的研究方法,他们更关心的是历史的发展和人的因素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作用,讨论的是更加宏大的、抽象的社会问题;
3.批判社会,因为社会具有引导个体对其状况采取虚假接受的态度的非理性因素,他们旨在创造一个没有人类剥削的理想社会 ;
4.对意识形态及其在社会中的存在物和代言者加以批判;
5.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将工人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结合,探讨新的社会变革动力。
(1)文化工业的提出:1944年,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写成《启蒙辩证法》,第一次提出“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的概念,认为文化工业的整体特征是违背启蒙本质的,尤其是统治者通过大众媒介对个体进行的控制,人类脱离了理性与智识的状态,被生产、发行、效果而精心算计。
(2)文化工业的概念:文化工业的生产与技术尤其是传媒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阿多尔诺和霍克海默把大众文化概括为“文化工业”,他们在《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中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用于指凭借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地复制、传播商品化了的、非创造性的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在推销文化商品的同时操纵了大众意识(文化工业即指代大众文化,但阿多诺认为,使用大众文化一词容易造成误读,忽略文化工业中的统治性。所以在阿多诺和霍克海默的视角中,二者为对等关系)。
(1)科学技术对社会的统治是单向度的人形成的前提:赫伯特·马尔库塞对于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集中批判包含了其对于科学技术,尤其是现代传播技术的理解。在他看来,当今社会是一个被科学技术统治的社会。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对于现代社会理性秩序的建立和物质资源的丰富助力巨大,然而潜藏在这个社会之中的各种危机却层出不穷,其中最大的危机便是社会和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所有人的“单面化”,即所有否定性维度的遗失。
这种遗失带来的消极影响:1.所有真正的个性的丧失和对虚假需求的满足;2.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化最终导致对社会的全面控制和管理。(马尔库塞的知识向度与霍克海默、阿多诺保持一致,认为启蒙运动之后的精神已经走向了它的反面,即科学、技术成为了控制人的手段与工具)。
「1」媒介技术在马尔库塞那里是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的传声筒,各类新闻媒体、广告宣传的重复催眠,教化和操纵人们的思想及行为,技术统治将人变成单向度的人,社会和人从而丧失了多元的原貌。媒介以无孔不入的方式进入人们的卧室、私人领域,乃至思想,侵入个人需要领域,使个人模糊了“真实需要”和“虚假需要”;
「2」新的控制形式通过媒介展开自身,尤其是在文化和话语领域,媒介通过把内涵矛盾的语言抽象为形象和符号从而系统地清除了语言中的否定性因素,内容变成了话语形式的附属,这种话语的形塑和传播过程正是借由大众媒介实现的;
「3」马尔库塞试图论证媒介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共谋关系。被国家掌握的大众媒介自然会本着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宗旨,把统治者的特殊利益当作普遍利益来宣传和灌输,通过混淆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这两个概念来引导大众;反过来说,媒介也通过自身的意识形态化赢得了利益,并且成为整个社会中无所不在的传播渠道。
(1)「灵韵」的概念:灵韵是瓦尔特·本雅明用来隐喻食物为彰显自身独特性而散发的一种微妙的气质,是其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出概念。现代社会中,艺术之所以能够成为艺术,是因其一方面宣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另一方面又与日常生活和普通事物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是灵韵的两大关键标识。?
(2)「灵韵」的消失:前现代社会中,艺术占据存在于社会的每个角落,呈现并表达着社会最核心的价值和信念,记录着社会在历史与空间中占据的位置。艺术能够创造出一套强调创造力、天赋和美感的新传统。现代世俗社会破坏了人们对传统、仪式、魔法和宗教的信仰。大众化生产同时破坏了艺术的独特性和距离感,从而也就导致了灵韵的消逝。
(3)「消失」的意义:灵韵的崩溃在本雅明看来,即是艺术的民主化。艺术一度是少数人的专利,如今通过现代复制技术(摄影和电影)则能够为大众所共享。本雅明主张重建作者、产品和受众的关系;这种关系并非基于受众对(天才般的)作者或者(真善美的)作品的崇拜(这是艺术的自我表达),而应是一个更加平等、更强调合作的平台。技术可以改变文化生产与分配的规模,从而扮演民主化的角色;同时,本雅明同样意识到,技术是可以促进艺术直接参与到阶级斗争中来,成为政治斗争工具的各种手段、媒介、形式、技巧(这是法兰克福学派中少见的态度)。
(1)公共领域的概念:于尔根·哈贝马斯认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是一种特殊的历史形态;目的是促进政府公共权力的合理化利用。最突出的特征是在阅读日报或者周刊、月刊评论的私人当中,形成一个松散但开放和弹性的交往网络。剧院、博物馆、音乐厅、咖啡厅等对娱乐和对话提供了一种公共空间;在一个开放的私人小群体中,人们在身份平等的基础上,理性地交流彼此的观点——互主体性(intersubjectivity),形成了的“公共意见”和带有自治性的,独立于行政国家和市场的“市民社会”。公共领域的前提是“自由参与”。生活世界是公共领域所有要素的来源,并构成了公共领域 众对日常生活实践的理解和在此基础上达成共识的语境。
(2)公共领域的转型:经济垄断和经济危机雏形,国家被要求干预私人领域;社会国家化和国家的社会化使得公共领域的基础——国家和社会——彻底分离消失;传统的私人领域变得越来越公共化;市场垄断和国家职能扩大导致了公共领域的转型。
??? / tutousuo / 试试把知识整理起来答题
*当我们拿到这道题时,如果明确知道自己确实对这一部分的内容不够熟悉,甚至是知识盲区,便可先破题,理解对于一个「学派」的陈述可以有「背景、理论来源、核心观点、代表人物与理论」等部分,再按照分析出来的内容进行总结相应的总结——这样一来就避免了像“无头苍蝇”一样不知道从何下手整理知识。
*以下内容的答案完全来自刚刚整理过的相关知识要点,按照15分的简答题逻辑思路与答题要求进行作答。
引述:作为批判理论的重要提出者,霍克海默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领导并建立了法兰克福学派。在接受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等不同观点的影响后,形成了以批判现存社会制度,尤其是现代传媒体系与文化生产脉络的学派核心思想,并试图催化欧洲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在六十年代掀起的“五月风暴”中,法兰克福学派名声大噪,成为重要的左派革命思想之一。
法兰克福学派是以1923年成立的德国社会研究所为核心,并受到当时西方社会的无产阶级革命浪潮的影响,包括德国“十一月革命”与后来的“匈牙利革命”等。正是因为其诞生的社会背景与第三国际的出现、各国共产主义运动情绪的高涨密切相关,同时又接受了来自卢卡奇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以黑格尔为核心的哲学观念的熏陶。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思想,尤其是霍克海默提出的批判理论具有强烈的辩证与启蒙意识,旨在创造一个理想的、共产的、没有剥削的社会。
霍克海默在1937年写就的《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中提出,批判理论是为了更好地揭示当前社会中存在的劳动异化与剥削、贫困化与一系列逐渐崩溃的社会理性意识,使得普通大众能够克服自身的盲目性和软弱性,形成具有批判思维的知识分子个体。从该角度来看,以批判理论为核心的法兰克福学派正在通过对现存制度体系的批判与拒绝,由此实现对全人类的解放。如霍克海默所说:“将人从奴役中解放出来”。值得注意的是,法兰克福学派所持的批判理论始终是站在经验学派的传统理论的对立面的。
从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到哈贝马斯,再到韦尔默和奥菲,法兰克福学派在上世纪历经三代传承,百年之后的影响力已不如”五月风暴“时期一般鼎盛。但学派内部的理论观点,尤其是第一代学者提出的文化工业、单向度的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等大众文化与传媒观点在当下仍然具有适用性。在消费主义与景观社会越发深入于日常生活的现代社会,传媒的影响力依旧值得讨论,通过工业化的复制形式所生产出来的电视节目与短视频,与百年前一样,正在塑造无差别的、同质化的受众。
|
京ICP备18012533号-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