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北京大学649社会文化人类学理论考研经验真题…
|==
考研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649社会文化人类学理论没有官方指定的考研参考书目, 根据专业老师指导及历年考生学员用书,推荐使用如下参考书目:
①《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夏建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②《小地方大论题:社会文化人类学导论》(埃里克森著)商务印书馆
③《人类学概论》(庄孔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④《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王铭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建议:
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
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重难点知识梳理
北京大学649社会文化人类学理论暂未提供考试大纲,但 的课程中总结了复习的大体方向,考试重难点知识梳理内容如下:
第一章 人类学要义
1、什么是人类学?
人类学(anthropology)源自于希腊语,含义是“人的学问”。然而,人类学的具体内涵,必须要放到它所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学科进程中来理解。早期的人类学关注人论哲学的讨论和人的生物特性的研究,而到了19、20世纪,“文化”的研究成为了人类学的核心主题。基于今日现有的知识上考察人类学的内涵,可以说:人类学是关于人的学问,这包括所有时代和所有地方的人,包括人的体质特征和文化创造。人类学通常采取“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对文化中的“他者”进行全面的考察,基于考察撰写“民族志”,用来对不同的文化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最终展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生活方式的多种可能性,或者试图找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文化理论。
2、试解释文化和culture的含义。
英文中culture一词源自拉丁语,本意是“耕耘/种植”。这不仅指“种植庄稼,饲养家畜”,也含有“照料家庭,培育道德”之意。后来,culture一词逐渐指心灵道德或艺术修养的成就和状态。这里强调culture是与nature(自然)区别开的人的创造。
在现代语境中,中文 “文化”一词首先可以作为culture翻译成中文时的对等词来理解。中国传统上,有“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以看出,作为“人的创造”的culture,中文里含义相同的应该是“人文”。“文化”一词,在传统上具有“用‘人文’来教化”之意,这与culture本来的动词性含义是相通的。中文里“文化”更强调“人文”的教化方式。
3、说明跨文化比较的方法及其前提条件。
跨文化比较(cross-cultural comparison)是人类学家在对从世界上不同民族获得的经验材料进行比较的基础上,验证理论假设,发现人类行为的共性与差异,以实现理论概括或发现某种通则的方法。
跨文化比较的前提,是承认文化具有多样性、整体性和相对性的特征。而且,人类社会各种不同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尽管各地区的社会与文化存在差异,然而他们总会有共同的可供分析的单元与要素。还需相信,“通过习得当地人的语言,民族志工作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对当地文化的理解,同时承认存在着超越文化和语言界限的客观现实”。
根据黄树民的归类,人类学比较法的主要操作模式大致有三:隐含式的比较法、两元文化比较法和多元文化比较法。
4、简单概括一下人类学的四个分支学科。
人类学的四大分支学科包括:体质/生物人类学(physical or biological anthropology)、考古人类学(anthropological archaeology)、语言人类学(linguistic anthropology)和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或民族学(ethnology)。
体质/生物人类学研究古今人类在自然界中生存的生物性基础,特别是人类体质特征进化和变异的过程和机制,以及人类生物性与文化的关系。
考古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过去。它是对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通过跨时空的文化连续性的考察,来理解人类本身。
语言人类学认为语言既是一种社会工具,也是一种文化实践。它主要研究人类世界各地语言的使用,及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文化人类学旨在强调人类学中研究人类文化的部分,指代研究与人类生物性相区别的人类社会及其文化的一门学科。它关注人类文化现象,侧重描述、分析、解释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方式,社会和文化的异同。
5、如何认识整体性的人类学研究?
人类学家不断把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视为一个动态的整体,关注对其共时性和历时性的双重观察,做生物性与文化性上的综合分析,以不断认识田野工作中的较小的区域社会与更大的人类社会的总体。
6、如何认识文化相对主义?
文化相对主义(cultural relativity)主张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而且一切文化的价值都是相对的、平等的,但这种“平等”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而赞成或接受某一人群的所思所为,而是将文化行为放入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对待。
7、 阐述你所知道的人类学的几个认识论主题。
普同性(universalism),是指地球上全人类的一致性与共同性。根据这一原则,人类学在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多样性的同时,考察全人类所具有的某种共同的基本行为特征和一些普遍意义的生活方式。
适应(adaptation)是指地球上生物种群通过变化自身与周围环境达成协调并繁衍下去的过程。人类的适应则包括生物性适应和文化适应。人的生物性适应(biological adaptation)主要指人体同周围环境保持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体质协调。人的文化适应(cultural adaptation)则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的策略达成和自然与社会环境之和谐。
考研真题
以下为北京大学649社会文化人类学理论考研历年真题回顾:
北京大学2009年考研试题:社会文化人类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文化相对主义
2.库拉
3.社会血亲
4.奥马哈制
5.非物质文化遗产
6.《江村经济》
二、简答(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结构主义?
2.简述波兰尼形式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观点?
3.列维—斯特劳斯如何看待自然与文化的关系?
4.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一书的内容?
三、论述(每题20分,共80分)
1.论述萨义德《东方学》一书对反思与重构人类学的启发与局限?
2.谈谈对人类学“实践性”的看法?
3.举例论述民族志撰写中的基本困难?
4.请就中国的一种社会歧视现象发表自己的分析?
建议:
认真分析历年试题,做好总结,对于考生明确复习方向,确定复习范围和重点,做好应试准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分析试题主要应当了解以下几个方面:命题的风格(如难易程度,是注重基础知识、应用能力还是发挥能力,是否存在偏、难、怪现象等)、题型、题量、考试范围、分值分布、考试重点、考查的侧重点等。考生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复习和准备,并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这样既可以检查自己的复习效果,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待改进;又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考研经验
由于目前考研竞争激烈,而公共课的成绩差距不易拉开、专业课的成绩则可能差距较大,因此公共课过关后专业成绩的高低就成为影响录取与否的关键因素。同时,从录取的实践来看,是否跨专业并不对专业课成绩的差距有显著的影响,许多状元都是跨专业报考者,所以专业课是可以通过比较得法的复习取得较高成绩的。
专业课程五花八门,每个人的专业基础又千差万别,不可能有一种统一规范的复习方式。不过 在考察专业试卷的基础上还是可以提出几个注意点。
绝大多数专业试卷都由两大部分构成:“死”的和“活”的。前者主要以名词解释、概念辨析、填空、简答等形式考一些专业方面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分值不超过50%,难度通常不超过本科课程考试的水平,对绝大多数考生并不构成威胁,一般都能获得基本分数。后者则要难一些,往往以材料、论述等形式考查专业综合素质,题目通常跨章节,并且常与现实生活或当前学术界的理论研究有关。比如说要求对某个重大经济问题或经济现象进行理论分析,或者要求对当前法学界某个热点问题进行评述。分数也就是在这部分拉开了档次。
平心而论,多数专业试卷其实不难。不过,准备起来却很头疼,一是复习内容太多,而且重点不清;二是对“活”的问题不能确定答案。因此,专业课的复习主要就是解决这两个问题。 老师给大家做了以下的总结:
1、及时配备所考科目的最新专业书籍和过去几年专业试题。下一步工作就是详细整理专业课程的逻辑结构,然后对照专业试题,看看曾经的考试重点落在哪里,并揣摩其命题思路和动机。通常反复出现的考点和尚未出现的考点成为今后命题对象的概率很大,因为前者可能是专业“兴奋点”,后者则填补空白。
2、尽量确认考试出题范围。上面通过研究分析历年考题摸规律的方法很不精确,而且一旦命题教师更换,可能吃大亏。广泛地咨询该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有助于了解最新情况。最好的方法还是打听出命题教师,然后争取旁听其授课。
3、落实问题的答案。专业考题一般都不附标准答案,全靠自己琢磨可能会有偏颇。比较好的方法是直接请教老师;退而求其次可以去请教已经通过考试且成绩较高的研究生,并且应该多请教几个,争取全面一些。
4、专题整理。专题整理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对付试卷中比较棘手的简答题和论述题。不仅可以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助于专业知识的系统化和融会贯通。根据一些重要的原理性知识,结合当前热点问题,为自己列举出一系列问题,然后从教材及专业杂志中整理答案,有可能请教学长或导师,力求答案尽量完整、标准整理完后,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拿出来温习一下,看是否又产生了新的答题思路。
5、对出题老师保持关注。能够得到当面请教的机会更好,不行的话也要打听到该师的主要的学术观点、重要的专业论著(如博士论文等),仔细研读,争取把握其研究“兴奋点”,也就往往摸到了考查的重点。如果不幸确实不知道谁出题,那就只好将几个重要的专业老师都列入关注范围。
最后应该指出,上面这些建议虽然很重要,但前提是必须全面、系统地把握专业内容,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愿你在考研备考路上找对方法,轻松顺利的度过2021考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