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考研热词】——国际传播(新传考研知识点汇总)

【新传考研热词】——国际传播(新传考研知识点汇总)缩略图
2024年 9月 5日 0 Comments

|==一、定义国际传播即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跨越国界的信息流动,其概念中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实用主义色彩。是以国家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
①对外传播:告知国际社会关于
【新传考研热词】——国际传播(新传考研知识点汇总)插图
本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事件和信息,并宣传国家形象。
②对内报道:将国际社会的重要事件或变化传达给国内社会。

二、相关概念

1.文化折扣:

是指因文化背景差异、国际市场中的文化产品不被其他地区受众认同或理解而导致其价值的下降。霍斯金斯和米卢斯在《美国主导电视节目国际市场的原因》中首次提出此概念。霍斯金斯等人认为:扎根于一种文化的特定的电视节目、电影或录像,在国内市场很具吸引力,但在其他地方吸引力会减退,因为观众很难认同这种风格、价值观、信仰、社会制度和行为模式。即文化结构差异是导致出现文化折扣的主要原因。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文化折扣,在计算和情感两个维度推动国际传播不断发展。

2.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是外部公众对本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地理等方面状况的认识和评价。国家形象在根本上取决于国家的综合国力,但要通过大众媒介塑造出来。

3.高低文化语境:

①高语境文化是信息传播较高依赖环境的文化。由美国学者霍尔提出。高语境文化中,信息的意义寓于传播环境和传播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中,在传播时,绝大部分信息或存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在个人身上。低语境文化是信息传播较低依赖环境的文化,低语境文化中,信息的意义通过语言可以表达得很清楚,大量的信息置于清晰的编码中,不需要依赖环境去揣摩推测。
②在低语境文化里,人们往往对一些非语言交际行为视而不见;而在高语境文化里,交际者的面部表情、行动、交往速度、交往地点、难以言说的情绪、微妙的手势及其他周围环境细节等都是丰富的信息符号,给敏感的交际者以无限的信息与内涵。属于高语境文化的国家有:中国、日本、韩国等,中国语言属于高语境文化系统,如查汉语字典中几千个单独的汉字,这些汉字会随着搭配词的不同而不同。这里的搭配词可以说是单独汉字的“环境” 。日本的茶道更是绝妙地传递了其非言语信息。低语境文化的国家有:德国、瑞士、美国这些国家的文化都是重视具体细节安排与精确的时间表,不注重环境的作用。他们的行为系统源于亚里斯多德的逻辑与线形思维。

4.文化中心主义:

①文化中心主义,亦称种族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常有一种倾向,常易于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他人的。
而文化相对主义则认为各种不同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
②自者-他者理论和东方学都秉持一种文化中心主义的观点。自者-他者理论是指在后殖民理论中,西方人往往被称为主体性的“自我“,殖民地的人民则被称为”他者“,将两者截然对立起来。所以”他者“的概念实际上潜含着西方中心的意识形态,暗含有自我中心主义的严重缺陷或弊端。而东方学实际上是”西方用以控制和重建东方的一种方式。“西方借助知识和语言陈述来定义和描述东方,而这种描述实际上是以西方为中心的,含有意识形态的描述。实际上是西方中心主义的体现,东方学中的东方是西方话语扭曲和遮蔽的东方,非真实东方。

三、国际传播的主体由于传播技术手段的限制,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国际传播的主导者是国家,是代表国家行使管理职能的各国政府。互联网的出现,使国际传播中的传受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国家(政府)不再作为主要的或唯一的传播主体主导传播过程,政府之外的其他机构与个人也摆脱了依附地位,成为了传播主体。这就使国际传播主体发生了质的变化,由一元走向多元。除了国家以外,国际传播的主体还包括:
国际组织:对国家没有强制力的国家间的机构,如联合国组织。
超国家组织:在某种程度上对成员国具有一定约束力的机构,其一体化程度较强,如欧盟、世界贸易组织。
同盟或地区集团:为了某个目标而以条约的形式结成的联盟,如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
非政府国际组织或者跨国运动:非政府组织是独立于政府组织和跨国企业等应理性组织之外的社会力量。如教会、国际红十字会、国际邮政联盟等。
国内的集团或组织:如政党、工会以及各种利益集团。
跨国公司或多国公司:如新闻集团等。
个人:主要是指那些在国际问题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社会活动家、知名专家等。

四、国际传播研究

(一)研究议题

1.全球秩序:从nwico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20c70年代,鉴于世界新闻与信息流动的不平等和不均衡状况, “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运动成为全球改革的核心运动。其纲领性文献《多种声音,一个世界》指出,个别传播大国对世界信息流通系统的支配是文化帝国主义的扩张,而发展中国家的反抗是抵制文化侵略的过程,然而由于其过于依靠国际政治斗争的势力格局,导致其最终失败。其后,国际力量分配重新调整,新的国际秩序理念形成,我国就势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以新世界主义为世界观基础,打破了“信息自由流动”和“信息主权说”的对立,并以制度、主体、理念、路径等角度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2.策略研究:对外传播能力建设与话语权提升策略
策略研究一直为国际传播重要领域。不同学者基于多样的视角提出对外传播策略。例如,在传播主体层面,学者史安斌提出“复调传播策略”,吸引地方媒体、国内外公众参与对外传播实践,发挥多主体联动作用,并以地方外宣媒体第六声的实践为例。传播内容层面,胡正荣提出以“一国一策”为原则制定国际传播方案,针对每个对象国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实现精准传播;史安斌提出“中国故事2.0”的概念,认为应从讲述中国追赶西方实现发展成就的故事转向从新世界主义的视角讲述中国与世界交流互鉴共同发展的故事。在传播渠道层面,学者提出对外传播应跟随媒介技术的进展,以全媒体为基础,适应移动化社交化智能化的媒介格局,加强境外社交媒体布局,同时推动智能化媒体建设及适应移动端的视觉化融合产品的生产。

(二)理论框架

1.依附理论与文化帝国主义
文化帝国主义与依附理论是早期国际传播研究的理论框架。依附理论最早由萨米尔阿明提出,描述第三世界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中心边缘式发展格局与经济依附关系,着重分析政治经济等结构性因素的作用,认为西方的文化输出是殖民主义新形式。以依附理论为基础,涌现出席勒、阿芒马特拉、斯密塞等文化帝国主义批判学者,在依附理论与文化帝国主义框架下的研究将国际传播置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世界体系中进行观照。
2.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
后期传播政治经济学成为重要的理论框架,以莫斯可的对技术神话的批判和丹席勒对互联网背后的权力控制行为为理论基础,认为互联网并非历史、地理、政治的终结,而将赛博空间视作数字化和商品化、技术与社会相互建构的结果,从而将传播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纳入了国际传播研究的范围,增加了研究维度。

(三)研究方法

国际传播的研究方法日益完善,整体上量化方法为主流,质化研究较少。具体运用中,部分学者通过实验法、问卷调查法等实施海外受众调查,以评估国家形象宣传片的传播效果;部分学者结合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对国家主流媒体的涉华报道进行议题、态度的分析,从而勾勒出海外媒体眼中的中国国际形象;随大数据与舆情采集与监测方法的发展,及社交媒体成为国际传播主要体现场域,还有一些研究者利用网络爬虫工具收集社交媒体数据,利用词频分析、语义网络分析等方法对社交媒体中的国际形象呈现进行分析。多样且逐渐规范的研究方法的运用,丰富了议题多样性,也使国际传播研究不断深入。

五、国际传播现状和对策

(一)国际新闻传播秩序现状

尽管第三世界国家在对外传播上从无到有,近半个世纪以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国际传播力量仍然十分薄弱,在世界信息与新闻传播中处于劣势,国际传播领域的议程设置和信息发布,绝大多数仍由西方国家主导,传播秩序不平衡、不合理。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发达国家的美联社、路透社和法新社,提供了每天全世界广播电台播放新闻的80%, 发展中国家报纸上的新闻,来自发达国家的信息达到60%,有关或由发展中国家传播的新闻与信息处于中心地位的发达国家相比不在同一个数量级上,差距悬殊。
但任何一种秩序都是可以改变的,国际传播秩序是在各国传播实力此消彼长中不断演进和发展的。强者可能会恒强,但弱者未必永远弱小。

(二)建立国际新闻传播新秩序

1.提高综合国力,促进传播主体多元化。
改变信息流通现状的唯一途径是推动多元化发展,这需要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参与。发展中国家只要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随着实力的增强,传播力量自然会随之壮大。即便无法同发达国家相比,也不会一直让信息只进不出。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国在国际传播秩序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就是最好的例证。依附理论认为西方国家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是“中心-边缘”的关系,后者依附于前者,受前者剥削和控制,但依附与发展可以互相结合,从“传统的依附”发展成“依附性发展”。因此发展中国家需要正视现实,而不是游离在外,只有先融入其中,参加进去,才能谋求发展。
2.加强周边合作,改变传播信息流。
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周边共有20个国家,这些国家拥有不同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阶段和文化渊源,而且大多数处于世界体系的边缘。中国目前无法与周边国家形成信息流动的“子结构”,双边关系显现出“经济热、政治冷、信息更冷”的现象,离引领周边媒体议程尚有距离。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媒体需要不断加强传播能力建设,通过设立海外记者站,聘用海外记者,发挥本土优势,改变信息流,为全球新闻传播秩序带来更为积极的变革。比如我们“从非洲视角看非洲”的报道原则得到了非洲媒体和人民的高度肯定,《华尔街日报》也多次引用新华社的报道。
3.发展媒介技术,缩小数字鸿沟。
同时,随着互联网各项技术的发展,由跨国公司和市场逻辑所支配的权力关系丝毫没有改变,数字鸿沟没有缩小,反而继续扩大分化,成为发展中国家不可忽视的课题。国家可以投入更多的资金建设欠发达地区的信息基础建设,在全社会开展互联网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

【参考文献】[1]刘燕南,刘双.国际传播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建构:框架、方法与问题[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08):9-14.
[2]融合传播 共享未来——cgtn全球媒体峰会暨第七届全球视频媒体论坛纪要[j].电视研究,2018(01):46-49.

【历年真题】【名词解释】
国际传播(2017?南昌大学mjc440)
文化折扣(2019?中国人民大学mjc440)【传媒经济学】文化折扣(2019清华大学mjc334)文化折扣(2018?郑州大学mjc334)文化折扣(2019郑州大学mjc334)(2018郑州大学mjc334)
国家形象(中传传播2016)
【简答题】
怎样理解全球传播(2018?南京师范大学mjc334)
简述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区别和联系(2017 大连理工大学mjc 334)
一路一带与跨文化传播(2018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硕 711)
国际传播的主体。(2018?郑州大学mjc440)
国际传播的主题(2019南京理工大学传播学626)
形成国际一流媒体的基本因素(2018中传国新815)
国际电视新闻频道的竞争格局(2019中传712新闻传播史论)
【论述题】
从传播学角度结合案例谈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新媒体的关系。(2017.北京大学新传院mjc334)
近年来,中国对非洲很多国家的数字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内容服务进行了投资,请分析这种投资对国际传播格局的改变有哪些影响?(2018北京大学)
一带一路与周边传播(2016?北京大学新传院440)
我国大众传播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存在什么问题以及改进策略。(2018?上海大学学硕874)
请举例分析如何在国际传播中达到精准效果。(中传传播2018)
在20世纪下半夜的国际传播史上,曾经出现过所谓的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之争,请结合相关历史语境以及当下围绕互联网发展和治理政策出现的分歧,谈谈你对构建全球传播新秩序中的“中国方案”的理解和评价。(中传传播2017)
国际新闻传播秩序现状和对策。(2018北京大学)
我国大众传播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存在什么问题以及改进策略。(2018?上海大学学硕874)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