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国大学生考研白皮书》发布,2023年考研报名人数增长率为…(2024中国大学)
|==
“约两成考生选择逆向考研”今天冲上热搜前五。
逃避式考研是否成为常态?这成了大家讨论的话题。
来看这一组数据:
2023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达474万人,较2022年增长17万,增长率为3.7%;2022年考研报名人数较2021年增长80万,增长率为21%。2023年考研报名人数增长呈放缓趋势,人数增长率为过去8年最低。——近日, 教育科技集团通过梳理官方公开数据,并结合对 学员进行的近5000份问卷调查结果、300多个小时的面谈等,发布了《2024中国大学生考研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对研究生报考与招生趋势进行解读。
白皮书对受访的2019-2021届本科毕业生读研主要动机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追求更好的就业前景、满足职业发展规划的需要、追求更好的大学教育是3个主要原因。因就业难暂时决定读研的本科生群体占比不足20%,大部分选择考研的本科生都有明确报考动机。
“逃避式”考研并未成为常态,自我发展内驱力是本科学生考研的核心动因。
“降级”进行“逆向”报考的考生占比为19%
白皮书显示,一战考研因各种原因导致没能上岸而不甘心、工作后发现不顺利、就业压力等是二战(多战)群体考研的主要原因;工作后发现不顺利、工作晋升需要、工作后向往校园生活等是在职群体考研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考研项目总监李琳指出,内省式思考模式带来以就业规划为决策导向的考研动力,读研动机一定程度遵从求职收益本位原则。
图为不同层次本科院校毕业生报考院校层次占比,来源:《2024中国大学生考研白皮书》
同时,白皮书显示,超八成考生会选择报考同等水平或更高水平院校,“降级”进行“逆向”报考的考生占比为19%。其中,追随中意的导师或项目、为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打算、提升考研“上岸”的概率是考生逆向考研的三大主要原因。
来源:《2024中国大学生考研白皮书》
白皮书通过梳理800多个招生单位2022、2023年的研究生统考招生数据发现,与2022年相比,2023年学术型硕士统考招生名额增长2532个,增幅为0.9%;专业型硕士统考招生名额提升7713个,增幅为1.6%。从2010年到2021年,专业型硕士在总招生人数中的占比稳步提升。
对此,李琳表示,专硕占比提升、学硕竞争加剧、博士学位扩招是整体特征,但不同学科门类的招生人数变化趋势不尽相同,同一学科门类下,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招生人数变化趋势也不同,希望白皮书的数据能为大家做出理性决策提供支持。
名校生到“双非”院校读研,报考的多为王牌专业
近年来,“逆向考研”屡屡成为网络热词,主要描述的是“双一流”高校本科毕业生考研“双非”(非“一流大学”、非“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高校。
那么,这是一种新趋势吗?钱江晚报记者曾采访浙江省内的多家高校,发现现实中,“逆向考研”目前并非主流现象,地方本科院校的毕业生的首选仍是“迎难而上”冲刺名校。
前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公布2022年考研生源信息。其中,生源来源最多的前三所一流大学为:郑州大学、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这份2022年考研报考生源名单中,来自于双一流高校的考生有602人,增长率为 50.1%,其中浙江大学有96人。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在公众印象中,既然选择考研继续深造,自然就要向名校发起冲击,最起码也要选择比本科就读学校名头更响的高校。浙大毕业生竟然报考杭电,似乎有些难以理解。
事实上,2022年的考研报名中,浙江不少非双一流高校,都受到了双一流高校毕业生的青睐。
自此,“如何看待 96 名浙江大学本科生 2022 考研一志愿报考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消息,在社交平台上引发了热议。
考研正在全面高考化,大部分人把读研作为出路。而考研人数的激增,带来的是分数线的大幅上涨,也必定造成“逆向考研”越来越常见。
热闹的同时,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到,不少名校学生选择到“双非”院校就读,报考的大多为学校的王牌专业。
“考取好学校不稳啊,名校哪来那么多名额可‘上岸’,为了有学上,能找工作,接受调剂,这种选择无可厚非。”作为浙江唯一的985、211高校,浙江大学的几位毕业生对记者说,“当初申请调剂时,我们毫不犹豫地瞄准了双非高校,入学后,觉得自己的选择很正确。读的专业是不错,以后就业前景也很乐观。”
对于每一位考生而言,并没有所谓的什么“逆向考研”,大家竭力奔赴的,都是“正向人生”。
整合自:中国
青年报客户端、钱江晚报
“转载请注明出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