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一知孔子儒家至圣,中华先师哲学考研(就能浸润儒家的仁爱正义)

人物一知孔子儒家至圣,中华先师哲学考研(就能浸润儒家的仁爱正义)缩略图
2024年 10月 10日 0 Comments

/孔仲尼父丘?/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太史公曾说:“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拿起《论语》,品读那一条条谆谆教诲、师生互动,夫子严厉而温和、肃穆而活泼的形象随即跃然于心。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则不可,今天鸭鸭就和大家一起走进孔子,了解这位伟大的先
人物一知孔子儒家至圣,中华先师哲学考研(就能浸润儒家的仁爱正义)插图
哲。

出生与成长:
?
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孔子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

孔子先祖是宋国贵族、商人之后,子姓。周成王曾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宋,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嫡系先祖。八世之后孔子先祖一系的贵族已逐渐没落,故迁居鲁国,流亡失爵。
?
后来到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时,梁纥屡立军功而任陬邑大夫,他生子时,便以先祖孔父嘉之字为氏,为子命名,这便是子姓孔氏之始。
?
叔梁纥年老时,遇到了年轻的颜徵。《周易·大过·九二》言:“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此前叔梁纥只有一个身患残疾的儿子,与颜徵的结合,预示着孔氏家族真正获得新生。
?
叔梁纥和颜徵一同到尼丘山祈祷,之后不久孔子便出生了,于是他的父母给他取名“丘”,字“仲尼”(“仲”是次子之意)。

《史记·孔子世家》还记载了另一种说法,认为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字仲尼。”意思是孔子出生时头顶有凹陷,所以取名为“丘”。(今天我们知道,婴儿刚出生时头骨往往未完全闭合,留有空隙,所以这并非异象啦。)

△大额头孔子
孔子出生后没多久,叔梁纥便去世了,安葬于鲁国都城东面的防山。之后他的母亲因为各种原因,带着年幼的孔子离开了孔家独自生活,可以说孔子是被他的母亲一手带大的。(每一个成功的伟人背后,往往有一个伟大的母亲,泪目!)
?
孔子的童年虽有不幸,但在母亲的教育下他不仅学习了知识文化,也培养了良好的品德。孔子孩童时做游戏,便经常陈列俎豆各种礼器,演习各种礼仪动作,这为他以后复兴周礼的周游之行埋下了种子。孔子成年后,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孔子把他的父母合葬在一起。
?
成年后的孔子并非后世的文弱儒生模样,而是颇具勇武之相,史书记载他“长九尺有六寸”,是妥妥的山东大汉。当时都管他叫“长人”,通俗点说就是孔大个儿。

当然孔子的勇武不止在相貌上,《吕氏春秋》记载:“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端而举之。”大概意思就是,孔子的力气可以一只手抓着城门门栓的一端,还能把门栓举平。
?
点评:孔子的父亲就是武将,武力值是刻在dna里的。

△孔子和恐子,你总要服一个
除了魁梧有力之外,孔子还擅长射箭。《礼记·射义》记载:“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这是说孔子在矍相这个地方的一个园子里射箭,前来围观的人围成了一堵墙。其实这里孔子并非是在炫耀技巧,而是在表演射礼。
?
孔子会很多的技艺,驾车、射箭、算术等等不一而足,他早年管过牧场,管过仓库,都做得很好。但孔子并不认为这些具体的技艺有多么重要,君子依道行、以礼立,为天下周旋,才是本职。
?
点评: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
总之,孔子的身体素质是极好的,后来孔子周游列国,60多岁了还被围于陈蔡,当时学生们都饿倒了,孔子还能弹琴。孔子的文武兼备,值得我们后世的读书人学习。
?
为鲁从政:
?
孔子三十岁的时候便开始授徒设教,当时鲁国的司空孟僖子临死前,特意让自己的两个儿子拜师孔子学礼。可见,在传道授业这方面,孔子在贵族圈子里已经很有名气了。
?
孔子一直希望通过复兴周代之礼,来改变当时天下纷乱、礼乐崩坏的局面。昭公二十五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他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所谓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当时齐国内政已埋下混乱的种子,齐君沉迷女色,不立太子,大夫掌权。孔子没明着说,只讲了君主要有君主的责任,臣子要有臣子的责任这些话。齐君没听,也没用孔子。
?
点评:不听圣人言,吃亏在后面。
?
到了定公九年,孔子为鲁君所用,为中都宰,一年后,转任司空,大司寇。孔子在任期间,做了两件大事,一是齐鲁夹谷之会,这次会盟,孔子临危不惧,孔子屈强国、正典仪,收回鲁国失地。夹谷会盟,展示了孔子优秀的政治才能。
?
△佩剑威仪孔子
而另外一件事,就是堕三都,即堕毁三桓(鲁国公族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之私邑。堕三都,是抑制家臣,行强公室,一石二鸟之计,但同时触动了三桓的利益,因此失败了。
?
堕三都失败后,三桓摄政日盛,鲁国走向颓废。国君和大臣是又怂又爱玩,整天看齐国美姬跳舞。国君经常不上朝,政务日益荒废。
?
孔子于鲁不得志,世界这么大,他要出去看看。因此开始了师弟子一行的仗剑访学!

周游列国:
?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孔子离开鲁国,踏上了周游列国的颠沛之旅。
?

△孔子一行周游列国
孔子先去了卫国,但与卫灵公的关系难以巩固,便准备去陈国。去陈国途经匡邑时,孔子险些丧命。孔子在鲁国从政时,曾赶跑过一个权臣、奸臣阳虎(也称阳货)。而孔子一行路过匡之前,阳虎刚打劫过这个地方。因为孔子和阳虎长得像,又或者纯粹是匡人分不清鲁国人,总之孔子被匡人围困了五天五夜。
?
虽然身处险境,孔子还是乐观地说:“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自认为继承了三代的文明,若上天不想毁灭这文明,匡人又能把他怎么样呢!后来经过孔子一个在卫国从政的弟子调停,与匡人澄清了误会,孔子一行得以脱身。
?
在卫国,还发生了“子见南子”一事。南子是卫灵公的宠妾,但多有淫乱之行,同时结党干政,手握实权。夫子或为求职或应邀难辞,去见了南子。子路因此生气,找孔子理论,孔子诚恳地对他发誓说:“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
关于子见南子具体发生了什么事,史书无载,正经的说,南子是妾妇之位,而孔子已有圣贤之名,那就是水洼问道于飘云,对话肯定相当有趣吧。同学们要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电影里周迅看看是怎么和周润发交流的。
?
△电影《孔子》剧照
除困与匡外,孔子在旅途中还曾困于陈国与蔡国之间,且七日断粮,快要饿死。从游的弟子们身心疲惫意志消沉,甚至对老师坚持的道产生了疑惑,子路问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孔子告诉他们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
这是说君子当然也会面临绝境,这是谁也无法预测的,但 君子有其所爱,有其所守。而小人面对绝境便自暴自弃,怨天尤人。或许这就是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吧。
?
孔子一行在楚地,曾遇到一些隐士。有批评儒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荷蓧丈人, 不同而难与问津的隐居高士长沮、桀溺,有以“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歌而过孔子的楚狂接舆。
?
孔子曾想与接舆攀谈,但接舆避而不见。这些隐士安心于山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孔子却不可以这样,他的道总是要落实在人类社会中。鲁国的城门守评价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虽然屡次受挫,孔子依旧相信天命的指引。
?
或许是与隐士们的接触,孔子的心迹转变,不再南下,往卫国回返。
?
晚年归鲁:
?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孔子自卫返鲁,结束了十几年的漂泊,回到了父母之邦。
?
孔子在鲁国的晚年,掌权的季氏虽尊孔子为国老,但并未对孔子有实际的任用。孔子也过了耳顺之年,不再执意于政治,同时也尽量避免弟子们去蹚政治的浑水。
?
鲁君经常问孔子有什么好的弟子可以推荐,同志们要知道这可无异于中央选调啊。而孔子就回答,有个叫颜回的学生不错,可惜年纪轻轻就不在了。这招挡住了统治者的魔爪,堵住了统治者的嘴巴。
?
在政治的樊笼之外,孔子更专心做三代文化整理删述的工作。孔子于是乎成为了中国最早的图书整理者,他整理《诗经》、《尚书》等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
据说《诗》《书》《礼》《易》《乐》《春秋》这六经都经过了孔子的修订,但六经(实际上只有五经,“乐经”遗失)的成书实际经过了儒家后学的不断努力。
?
点评:孔子承前启后,使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
△端庄的孔子
孔子归鲁之后,弟子也更多了,有子,子夏,子游,曾子等都是晚年时亲炙于孔门的弟子。晚年的孔子已是桃李三千,名满天下,但悲戚之事却接踵而至。孔鲤死,孔子老年丧子;子路战死,孔子哭子路于中厅;颜渊病亡,孔子大呼“天丧予”,痛心疾首。
?
孔子周游列国时,子路舍生忘死地保护老师;而颜渊是儒门火种,孔子毕生求道所得,都一一教给了颜回。正如钱穆先生讲的,这二人的先孔子而去,是孔子晚年最值悲伤之事。
?
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史记》上说,孔子大病,子贡去见孔子,孔子拄着拐杖,站在门外说:“赐啊,你怎么这么晚才来啊!”孔子又自顾自地哼唱:“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泰山将要崩塌了!栋梁将要损坏了!智者也将死去了!)
?
不久之后,孔子便去世了。孔子去世之后,各位弟子以父亲的礼节,为孔子守孝三年,同时刻著《论语》。三年之后,弟子一一离开了,而子贡继续为夫子守孝三年。
?
鸭鸭曾读到一段话:“苏格拉底死于一杯毒药,耶稣死于十字架,孔子则梦奠于两楹之间,晨起扶杖逍遥,咏歌自挽。三位民族圣人之死去,其景象不同如此,正足以反映民族精神之全部。”这句话或许并不绝对,但是孔子对待死生是达观的,是坦然的;但对大道的忧虑又是现实的,是恳切的。
孔子继承了夏商周三代的文化,其中特别是周代的天命观和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他发展出了全新的仁学体系。孔子除了仁论,还重视礼制,重视德政,重视人格的自我修养,强调君子和小人之辩,此外,对人性和 也作出了初步的探讨。这些对后世影响巨大。
?
“仁论”。《论语》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最直接的内涵就是“爱人”,对父母之孝,对兄长之悌,对众人的普遍关心同情。孔子在回答颜回什么是仁之时,提出了更为内在的深刻的:“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克己就是要在内在建立起主动性,唤醒个人的主体性。但这个主体性,不是恣意妄为,而是表现在对礼仪制度和伦理规范的理解和归往上,这表现了孔子仁礼结合的理论主题。
?
“好学”。对学的重视,是儒家的传统,《论语》第一篇就叫“学而”。孔子认为真正的学,是“为己之学”,其最终的目的,在于个体本身道德境界的提高,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学”,经过一个积累的过程可以“上达”,即达到对天命的理解,对宇宙、社会、人生统一原理的把握。
?
“天命”。孔子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上天赋予我的内在的德性,这种德性对我来说就是一种赐予和命令,我应该按照这种要求去实践。“天命”和“命”有所区别,他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命其实就是人生中最无可奈何的趋势和命运,也是环境对人的一种限制,这是人无法改变的。但是这种限制作为“实然”,而不是“应然”。对于孔子来说,“天命”才构成“应然”。
?
“德政”。“德政”是孔子最核心的政治主张。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在孔子看来,一个国家的治国方针对于老百姓具有巨大的影响;治国者推行“德治”,老百姓就会受到道德熏陶,会像群星围绕北极星一样转动,整个国家或社会就很有向心力。孔子的政治思想立足于仁爱礼制的基础上的,对后世的封建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可以说是儒家哲学的底层逻辑,就哲学考研来说,孔子一直是热门人物。对孔子的考题涵盖了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原文四种基本类型的考题。
?
孔子的“仁论”,名解、简答、论述都可能出现。“正名”“忠恕“为仁由己”“四毋”等思想常考名解题。

“仁礼学说”“天命论”“政治理论”,常以简答、论述的形式要求作答。此外孔子和老子、墨子的比较,也常出现在各校的论述题中。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